洞察觀點

數千億美元的巨災損失,再次敲響企業氣候風險的警鐘

數千億美元的巨災損失再次敲響企業氣候風險的警鐘

本文由 白佩華 撰寫,未經同意請勿轉載、摘編。

每年1月底前,國際再保險及保險公司都會盤點前一年的巨災損失,企業也可以趁此機會審視氣候風險的重要,以及自身在氣候風險及防災機制的準備。

全球性保險經紀人及再保險集團的統計報告發佈時間有所差異,其中怡安(Aon)年度巨災統計報告顯示,2022年度全球因天候、氣候和自然災害造成3,1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;Arthur J. Gallagher 統計的數據,經濟損失為3,600億美元。保險理賠金額方面,怡安統計為超過1,300億美元,Arthur J. Gallagher 為1,400億美元。此與每年最早發布統計的全球最大瑞士再保險集團所估計的1,150億美元,以及Marsh 所公布的1,120億美元差距相近。若與全球保險的十年平均損失金額810億美元相比,氣候風險較十年平均數增加很多,這意味著,極端氣候的威脅正在加劇。

去年巨災的經濟損失較21世紀的平均值高出4%

2022年的保險損失創下保險業史上第五大理賠損失紀錄,值得注意的是,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,熱浪與乾旱類的災害日益嚴重,去年也造成重大災情。這幾份統計報告都明確指出,去年巨災的經濟損失較21世紀的平均值高出4%,其中保險只承擔了約莫1,400億美元。若論單一災害事故造成的保險損失,則以美國颶風Ian所造成500~550億美元為最,超過2005年的卡翠納颶風(Katrina)。

這幾份報告也指出,2022年全球因巨災而喪生的人數超過三萬人,死亡人數雖然為連續12年低於平均值,然而,僅在歐洲就有超過19,000人因熱浪造成的高溫而喪命。

去年的亞太地區,以巴基斯坦的水災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巨,死亡人數超過1,700人;其次是澳洲的水患也造成了超過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,保險損失高達40億美元,是亞太區保險理賠金額最高的災害。亞太區天災的經濟損失占全球經濟損失的26%,保險損失則占全球的8%;所有亞太區的天然災害中,以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,超過48%。

數千億美元的巨災損失再次敲響企業氣候風險的警鐘

企業已逐漸運用保險作為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工具

整體而言,雖然2022年大部分的經濟損失都沒有利用保險轉嫁氣候風險,統計數據顯示有高達58%的保險缺口,但卻是有紀錄以來最低的保險缺口,顯然面對氣候的變遷,企業已逐漸運用保險作為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工具,並利用保險作為取得資本的方式之一。

此外,從這些報告中還發現:

•2022年共有421起自然災害事件,高於本世紀每年平均的396起。

•美國佔全球巨災經濟損失53%,以及74~75%保險損失,單一事故颶風Ian,就造成了500~55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。

•Eunice風暴是2010年以來損失最慘重的歐洲風暴,保險損失達34億美元。法國大範圍的冰雹導致該國自然災害支出創歷史第二高,達到69億歐元(74億美元)。

•乾旱和熱浪嚴重影響歐洲、美國、中國和其他地區,全球乾旱災害的保險賠付金額創歷史第二高,達126億美元。

•澳洲的洪水損失打破了歷史紀錄,反聖嬰現象持續三年,並且讓雪梨創下了史上最高的年降雨量。

•巴基斯坦的季風洪水對該國產生了重大影響。在2022年季風季節中,該國氣象部門指出,7至9月全國降雨量比平均水平高175%。

•拉丁美洲不同地區的嚴重乾旱和長時間的雨季,降低了整個地區的農作物產量。

管理氣候災害相關的風險應列為公司的重要策略

乍看之下,氣候災害的影響在亞洲範圍並不大,在其他各洲大陸變得越來越明顯,但是不要忘了,在全球化下,氣候變遷繼續對人類健康、農業和經濟造成的威脅具有關連性的影響。亞洲地區,特別是印度、中國、南韓、菲律賓及泰國等都是水患的好發地區,以今年的巴基斯坦季節性洪水的災害為例,150億美元為實體的財產損失,但造成3,300萬人的生活及產業營運中斷受到影響預估是額外的150億美元損失,由於該地區的保險缺口較大(意即投保率低),這些損失將由企業自行承擔。

管理極端天氣或氣候災害相關的風險應該列為公司的重要策略。由於科技的進步,隨著氣候模型的發展,在解釋氣候變化的影響方面,金融保險機構得以做得更好;模型的量化、解釋和納入基礎風險,得以減緩天氣風險對財務的衝擊。但災害的應變和準備變得越來越緊迫和複雜。

以乾旱為例,2022年的三場乾旱是全球前十大經濟損失最嚴重的天災事件之一,但乾旱和熱浪並未被納入氣候風險模型之中,保險也並不總是完全涵蓋這些威脅。類似的狀況,台灣過去兩年也不陌生,高科技產業同樣也曾因為乾旱啟動緊急應變措施。

因此,企業面對目前永續潮流中強調的環境議題時,除了長期強化公司對於環境的責任,以達到公司永續發展的目標外,也不可忽視面對自然災害時,企業需要有一套減緩風險的機制和應變災害的措施。我的建議如下:

  • 將極端氣候列為公司董事會和管理階層每年的重要優先議題之一。
  • 企業內部從董事會到高階管理層,要培養對氣候風險的理解,和建立抗災能力。
  • 台灣及亞洲多是洪水易發地區,設廠的建築決策需要納入防災科學和建置,以及建立與當地政府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對話。
  • 增加防災的投資:拜科技發展所賜,最新的預警系統可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疏散,顯示創新和快速行動的好處。
  • 高階主管必須有氣候戰略決策機制,培養企業的韌性,並將應變災害風險列為員工教育訓練課程。
  • 在災害減緩的機制中,將投保財產險視為取得資本及保護資產的重要策略。從報告中可以理解,保險覆蓋率越高,在災害中受到財產損失的衝擊會較低。許多具有前瞻性思維的保險及再保險集團,正透過創新的解決方案來保護企業、政府和社區,從而推動全球經濟。再保險公司/保險公司將資本與風險相匹配,投入的成本應以長時間範圍與短期流動性假設相協調,以協助解決企業面對氣候災害,並將此視為企業有意義的投資。

氣候相關財務揭露(Task Force on Climate-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, TCFD)

走在企業風險管理和面對氣候變遷的永續道路上,在眾多的永續指引架構和評比等全球指標中,企業應進一步了解及執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(Task Force on Climate-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, TCFD)制定的指導方針,它可以由風險管理的基礎出發,協助投資者與決策者瞭解組織重大風險,並可更準確評估氣候相關之風險與機會。它可適用於各類組織,包含金融機構等,目的為收集有助於決策及具前瞻性的財務影響資訊,其中更高度專注組織邁向低碳經濟轉型所涉及的風險與機會。

數千億美元的巨災損失再次敲響企業氣候風險的警鐘
 2022年前十大巨災損失事故( source: Aon 2023 CAT report)

專欄作者簡介:白佩華

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,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、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。

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,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 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、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(包含破壞性策略、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)、領導與管理(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)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,美國華頓商學院ESG 重大因素分析證書,工研院企業淨零風險管理培訓證書,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。曾任民進黨駐美代表處、航空公司董事長特助、協助籌設月涵投顧、台灣哈佛校友會執行秘書。

先行智庫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,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、顧問諮詢等服務,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:https://www.kscthinktank.com.tw/custom-training/

【先行智庫系列講座】

【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】

Facebook
LinkedIn
返回頂端
取得最新資訊

訂閱每週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