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察觀點

最能提升幸福感的5件事是什麼?善用「相對心理」就能用錢買快樂!

最能提升幸福感的5件事是什麼?善用「相對心理」就能用錢買快樂!

本文摘自今周刊《正面思考的假象: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,卻又自取滅亡?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、摘編

哪些事物,能帶給你快樂?賺更多錢能讓你快樂嗎?那多運動呢?還是多晒太陽?英國市場調查研究公司益普索莫里(Ipsos MORI)總共調查了2015人,從中發現人們認為最能提升幸福程度的五件事如下(按程度排序): 

  • 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 
  • 收入是目前的兩倍 
  • 身體更健康 
  • 有更多時間和朋友相處 
  • 有更多時間旅行 

以上五件事,有在你的幸福清單裡嗎?

答案可能取決於你的年齡。人們對以上五件事的重要度評分,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,舉例而言,賺更多錢的重要性,會隨年齡增長而穩定下降。在15到24歲的青年族群當中,55%的人認為自己只要變得更富有,就會更快樂;然而在75歲以上的族群當中,只有5%認為更多財富,能使他們更快樂,這也許是因為年長者的人生閱歷告訴他們,幸福是錢買不到的東西。

另一方面,隨著年齡增長,人們心目中身體健康對生活滿意度的重要性會穩定上升。在15到24歲的受訪者當中,只有10%的人將身體健康列為令他們感到幸福的五大因子之一;而7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,將身體健康列為五大因子之一的人多達45%。會有這樣的結果並不奇怪,畢竟老年人必須面對的健康相關問題,相對上比年輕人還多,因此自然會較關心身體狀況。至於多和家人相處對於人們生活滿意度的重要性,則不太會隨著年紀產生變化,但35到44歲之間的受訪者特別重視是否能和家人多相處,這也許反映該年齡層的人們,對事業與家庭之間找不到平衡的焦慮。 

我們能不能只是單純做些什麼,就能讓自己感到幸福快樂?還有,最重要的問題是,我們是否能預測哪些事能帶來快樂?

高收入無法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

高收入無法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

在各種討論幸福的文獻中,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是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係。根據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的研究,平均來看,錢賺較多的人通常也比較快樂。接受問卷調查的受訪者中,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者,有半數的人表示對生活滿意;年收入在3萬美元以下的受訪者中,只有25%的人表示自己活得快樂。

然而,包括美國社會調查概況(U.S. General Social Survey)在內的不同出處數據也顯示,最高收入組的主觀幸福程度,確實比最低收入組還高出兩倍;不過中等收入與最高收入組之間的幸福程度就差不多了。同樣地,在檢視不同國家的幸福程度時,我們會發現隨著國內生產毛額(gross domestic product,GDP)上升,幸福程度也會穩定提升;然而在GDP達到一定水準後,即便GDP再提升, 也不會影響大眾的主觀幸福程度。根據益普索莫里公司發表的數據,英國過去50年來GDP逐年成長,卻沒能讓國民覺得更快樂。 

既然銀行戶頭裡的錢變多不會讓我們更快樂,那又何必汲汲營營賺更多錢?

既然銀行戶頭裡的錢變多不會讓我們更快樂,那又何必汲汲營營賺更多錢?

首先,我們在生活中一定會渴望得到更多,但一旦得到自己要的,我們也很快就會習慣,於是那個事物就不再能提升我們的快樂。即使是買彩券中獎的人,在中獎的短短一年後,生活滿意度也會回歸到贏得幾百萬美元前的程度。剛得手的東西—一台大螢幕電視、一棟有五個房間的大宅、一輛拉風跑車及名牌服飾——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得到這些東西。

此外,在職場上高收入往往與較重的責任、較長的工時脫不了關係。還記得前述的提升幸福事項排名嗎?人們認為最能令他們感到快樂的,是多花時間和家人相處,第二名是多賺錢,第四名則是多花時間和朋友相處。為了事業有成、發大財,我們往往得犧牲和親友相處的時間,就算達成第二號目標,也失去了一號與四號目標。結果呢,我們雖然整體成就感有所提升,一天當中感到快樂的時間卻逐漸減少。 

「相對」財富才能促進幸福感 

「相對」財富才能促進幸福感 

有多名研究者提出,真正能促進幸福的並非絕對財富,而是相對財富——也就是與周遭其他人相較,自己所擁有的財力。假如鄰居、同儕和親戚的年收入都在5萬美元左右,那我們賺個8萬美元可能就會很開心了;但假如同事或朋友的年收入是9萬5000美元,那麼每年賺8萬美元可就很難自我滿足了。相對財富對於幸福的重要性,解釋了文獻中一些有悖常識的發現,如「一個國家的GDP隨時間成長,但大眾的主觀幸福程度為什麼沒有隨之提升」這個問題。國家整體可能變得更富足了,但國民個人的相對經濟狀況還是一樣,所以幸福程度並沒有產生變化。 

相對性,是人類心理學的一大關鍵。最初指出「相對性」對於感知的重要性的人,是德國物理學家恩斯特.海因里希.韋伯(Ernst Heinrich Weber)。在一次實驗中,韋伯給了被蒙眼的受試者一些砝碼,請他們拿著;他緩緩增加砝碼重量,請受試者每次感受到重量差異時就告訴他。韋伯發現, 受試者可感覺到差別所需的重量差異,和砝碼最初的重量成正比。也就是說,一開始只要加上幾盎司,參與者就會注意到差異了;但隨著重量增加,區區幾盎司的差異就感覺不出來了,可能需要增加1英磅的重量,受試者才會發現。 

人們對金錢的感知,也是類似原理:如果你為某份工作開價1萬美元,然後承諾再給對方50美元獎金,對方肯定不願幫忙;但如果你為某份工作開價70美元,同樣是承諾再給50美元獎金,對方絕對十分感激。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顯示,人們賦予金錢的價值是一種「非線性曲線」,如果完成一個任務所賺到的錢翻了一倍,人們並不會覺得那個任務的價值變成原本的兩倍,而是變成稍微少於兩倍的價值。這就和人們對吵雜度或光線明暗的感知一樣,金錢的主觀價值和我們的起始點息息相關。因此,擁有的財富越多,就越需要讓財富增長幅度更高,才有辦法感受到金錢所帶來的滿足。 

財富與主觀幸福之間似乎不存在明顯的關係,但人們卻深信兩者高度相關

財富與主觀幸福之間似乎不存在明顯的關係,但人們卻深信兩者高度相關

《科學》(Science)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,在請受試者評估其他人的心情時,受試者較可能會認為賺得多的人心情也會比較好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所以,人們雖然認為財富、小孩與婚姻能帶來幸福,不過從科學證據看來,事實不然。別忘了,就算是買彩券贏了幾百、幾千萬,我們的好心情似乎也只能維持短短幾個月。不過,每周還是有一堆人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拿去買彩券,希望能一夕致富,從此過得更快樂。 

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,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、顧問諮詢以及設計思考,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:https://kscthinktank.com.tw/custom-training/

【先行智庫系列講座】

【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】

Facebook
LinkedIn
聯絡我們表單
返回頂端
取得最新資訊

訂閱每週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