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察觀點

這樣說實話,不讓對方玻璃心碎滿地!心理專家教你開口第1步就成功

不傷人說實話的第1步應該要「這樣」!心理專家拯救玻璃心的正向談話術

本文摘自高寶書版《心理專家的說話技巧:拯救玻璃心!教你不毒舌、不傷人,好好說出真心話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、摘編

說實話不傷人的首要之務就是,去除「極端用語」吧!

舉例來說,當對方重複犯了兩三次同樣的錯誤時,我們可能會當面怒吼「你老是犯同樣的錯誤!」,這時使用的「老是」就是所謂的「極端用語」。也就是將「兩三次」這個事實,用「老是」來極端地表現。「極端用語」很常出現在我們的對話當中。

為什麼我們總會習慣性地使用「極端用語」呢? 

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想傳達的意思無法如實傳達給對方,因而產生了無力感。舉例來說,看了一部有趣的電影。所以我們告訴對方「那部電影很好看哦!」,很想把那份感動傳達給對方,對方卻完全沒有任何回應,只是冷冷地回了一聲「哦」敷衍了事。

說穿了,這樣的回應是很正常的。說話者的腦海中還縈繞著電影的畫面、迴盪著電影配樂,整個人的情緒澎湃不已,然而,對方聽到的卻只有「很好看」三個字。叫人從何感動起呢?可是,站在說話者的立場來看,對方的態度未免太過冷漠,讓人無法接受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熱臉貼冷屁股」。就像我們把石子往池子裡丟,本以為會掀起「咚!」的巨大聲響,沒想到卻傳來小小的一聲「噗」。以人類自然的心理機制而言,自然會產生「既然如此,那下次就丟更大一點的石頭試試,我不信會沒反應」的想法。於是,譴詞用語就漸漸地加強了力道和尖銳度。

刻意話中帶刺是因為覺得對方沒有接收到你的想法

刻意話中帶刺是因為覺得對方沒有接收到你的想法

當我們在叱責或抱怨他人的時候,會比平常更在意對方是否確實把我們的話聽進去。此時我們要求得到的反應是「我明白了。以後會小心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」。可是,大部分的場合,對方不會給我們這樣的反應。通常是令人搞不懂有沒有聽懂的曖昧態度,有時甚至看起來像左耳進右耳出一樣。結果,我們就會變本加厲,說話更加夾槍帶棍,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刺傷了對方。如同一開頭所舉的會話例的狀況。

「極端用語」只會造成反效果! 

舉例來說,如果我們責怪經常遲到的人「為什麼老是遲到!」,對方的內心一定會產生反彈「哪有『老是』……。前天我明明就沒有遲到……」。如果再補上一句「看不出你有任何反省的樣子」,對方的心裡就更會感到不服,想說「我都努力反省,儘量不讓自己遲到了,竟然得不到一點點認同,那努力不遲到又有什麼意義!」。

事實並沒有到達極端的地步,卻遭到別人用「極端用語」責罵時,一般人自然而然就會反駁「明明沒有這回事」,因而產生反感。結果,這種作法反而不能讓犯錯的人產生反省的自覺。不但如此,對方還會因為「受到不當的責罵」而感到受傷,反而更聽不進我們說的話。

太過迫切想解讀對方真正的心思,情況恐將往負面發展

太過迫切想解讀對方真正的心思,情況恐將往負面發展

擅自往負面解讀導致自我毀滅就太不值得了。也有人這樣說:「雖然有人會來找我談事情,但我相信那是因為他認為我沒什麼朋友,跟我說的事不會被傳出去。對他而言,我一定只是一個情緒垃圾筒」。現實當中,也許對方是因為相信這個人,才會上門尋求各種意見。至少不會把人當成垃圾筒看待吧?

人只要起了疑心,不管發生什麼事,都會做負面解讀。老是這樣看事情,不但會導致自己的情緒低落,和對方的關係也將無法順利展開。這種行為就像是對方明明沒有任何惡意,我們卻自行負面解讀,自尋毀滅。不要在對方的言辭中加油添醋,做不當的聯想。當我們曲解對方所說的話,質疑「他一定很討厭我」的時候,請試著自我反省,告訴自己:「啊,這是我自尋煩惱。對方明明就沒有這樣說」。一旦把事情往負面解讀,就會如前面的會話例一樣,所有的事情都往負面去連結,結果更強化了我們自己的揣度,因而產生惡性循環。

請盡快修正自己的心態,回到正確的軌道上,「坦率地接受別人的說辭」吧。

以正面的態度接受對方的說辭,結果會比較順利

以正面的態度接受對方的說辭,結果會比較順利

沒錯,有時候對方確實是對我們有敵意。如果沒有發現這一點,對別人的所言所行一概全盤接受,直率地回應,或許會被當成笨蛋看待。可是,話又說回來,這時候裝傻也未嘗不好。不,應該說,做個傻瓜也許還比較好。

前面也提到過,說中對方的心思會導致對方不愉快。如果對方本來就有惡意,將使雙方的關係更加惡化。就算對方有惡意,若能以善意的方式做解讀,雙方的關係也比較能獲得改善。根據心理學家雷根(Regan)的實驗,只要充滿善意地給對方一瓶果汁,對方就會用比之前更和善的態度與我們交流。

原本就對我們存有善意的人自然不在話下,更讓人驚訝的是,這種作法對本來對我們有厭惡感的人也一樣有效。人類有一種很自然的心理機制,只要接受別人的好意,多半都會回報以相同的善意。這叫「善意的回報性」。只要雙方都抱持著善意互動,關係自然就能獲得改善。所以,面對別人釋出的善意,我們要對等回應,即便是敵意,最好也以善意回報。 

有求於人時,一定要加上對方的稱呼!

有求於人時,一定要加上對方的稱呼!

太過惜字如金是一種失禮的行為。即使是現在,我們在言談之間也經常會「省略言辭」。不只是在家裡,在公司裡也一樣。我們很容易對熟識的對象,尤其是下屬,做出這樣的事。這同時也是一種親密關係的表現,相信有很多人並不認為這種行徑有那麼惡劣。但是,我們並不會用這種方式對長輩或上司說話,就証明了這樣的譴詞用語多少還是會讓人覺得有點失禮。

一定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健忘,遲遲想不起事物的名稱,才用「這個」「那個」來代替。除非是真的忘了,否則最好不要太過惜字如金。完整地傳達訊息,不但可以表達對對方的體貼,更能讓人享受到愉快的對話與溝通。

說到千萬不可省略、要特別注意的重點,就是「對方的姓名」。跟對方說話時,要明確地稱呼對方的名字,千萬不可省略,這是最基本的禮貌。所以,最初該添加的善意便是「姓名」。之所以會一再強調,是因為實際上對方的名字是最容易被省略掉的部分。有很多場合確實不須刻意稱呼對方的姓名。譬如對方就在眼前,或當場就只有兩人在對話,或是從談話的內容就能知道是在對誰說話。

「不用我說應該也知道」,這種想法是強人所難

「不用我說應該也知道」,這種想法是強人所難

前面提到「有時候我們並不會把自己的心情明白說給親密的人知道。因為我們認為對方會主動察覺」,其中最常被省略的,就是對對方的感謝或誇讚之詞。因為對方與我們關係密切,自然而然就會懷抱親近感。然而,正因為關係親密,所以反而覺得把這些話說出口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。而且我們總認為,就算不說對方應該也會知道。然而,正如之前提過的,要求對方察覺我們的心思是強人所難的事情。珍惜重視對方的心思一定要明白地說出口,讓對方知道才行。

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,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、顧問諮詢以及領導管理,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:https://kscthinktank.com.tw/custom-training/

【先行智庫系列講座】

【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】

Facebook
LinkedIn
Scroll to Top
取得最新資訊

訂閱每週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