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察觀點

人才管理的目標明明是盡可能公平,為何現在卻變成贏家全拿?

人才管理的目標明明是盡可能公平,為何現在卻變成贏家全拿?

本文摘自先覺出版《內在驅動力》

以網球界為例,許多國家的網球協會已建立了繁複到令人咋舌的「人才制度」體系,其中包括英國草地網球協會,由溫布頓的鉅額收益做為基金。這些體系在俱樂部、郡、區域與國家層級挑選優異網球人才,而且極度受到看重。我兒子今年九歲,許多與他同齡的球員每年參賽的數量,甚至超越費德勒和喬科維奇相加,只為了衝高得來不易的青少年排名積分。

這類想法背後都有基本的預設,我稱為「稀缺心態」,因為一般邏輯是只有少數人能名列前茅。而所謂「選手經理人」,無論是地方俱樂部教練、區域星探或國家菁英經理人等,他們的工作是要運用公平機制篩選出最具「天賦」(即夠格)的選手。

現今的人才管理⋯⋯面臨贏家全拿的現象

現今的人才管理⋯⋯面臨贏家全拿的現象

若把相同邏輯一路延用到職業水準,就某些方面來說確實有其道理。有鑑於現今有許多娛樂可供選擇,包括參與現場音樂表演、在 Netflix 追劇等,大多數人僅會關注少數職業網球選手。兩位經濟學家愛德華.拉澤爾(Edward Lazear)和薛文.羅森(Sherwin Rosen)便提出精心架構的「錦標賽理論」來說明這類現象。

這個理論的要點如下:費德勒這類頂尖選手得到的矚目,遠遠超越第二名的選手,儘管就客觀來說兩位球員的實際表現差別極小。我首次帶嫂子艾拉去看溫布頓網球賽時,便深深體會到這點了。她不算太熱衷於網球,我只好用手指出排名前十的選手─就實際球技來說,她根本無法分辨這些球員的差別。

整個制度的問題是:更助長了普遍存在的「贏家全拿」現象,而且影響遠遠超出了網球比賽的範疇。費德勒可以獲得三億美元的合約,但網球經濟學家(你沒聽錯,真的有這個類型的經濟學家)發現,球員若沒進入世界前一百五十名男子單打排行榜,維持生計的機會就有限。女子網球選手如今也面臨類似的經濟現實。

不論性別為何,都得正視殘酷無情的數字:舉例來說,光是支付差旅與教練費用,每週就可能超過一千美元。現今大約有一千八百名男性職業網球選手,以及數萬名稱不上職業選手的球員。費德勒可以賺進數億美元,但排名第一百七十位的選手,擊球能力幾乎毫不遜色,卻很難在職業巡迴賽中生存。

網球這項風靡全球的個人運動,特別容易出現「贏家全拿」的現象。正如現今許多領域一樣,網球賽事大部分的獎勵都集中於少數人手上。然而,特定運動決定本身的結構與獎勵的方式,旁人肯定無權置喙,對吧?

嗯,不盡然如此。

問題是,運動已成為我們人生的心智模型─也就是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。我們愈來愈把世界看成大型錦標賽。「贏家全拿」的心態與伴隨而來的焦慮,已深入滲透到我們的人生觀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參訪賓州一所學校時,對孩子們說:「各個國家正在與我們進行史上最激烈的競爭,中國北京、印度班加羅爾等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比以往更加拚命、表現也比以往更加優秀,你們的學業成就不只是決定了個人成就,也會決定美國在二十一世紀的成就。」

改善的前提:需要更多獨具慧眼的伯樂

改善的前提:需要更多獨具慧眼的伯樂

當今世上各行各業中都有孕育人才的伯樂,也有管理人才的經理人,他們可能是教練、家教、版權經紀人、基金會經理人和創投資本家。「伯樂」和「經理人」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成功,反映了合作「人才」的成就,而人才可能是學生、運動員、作家、非營利組織或新創公司。然而,我發現兩者的內在驅動力存在四大關鍵差異─這四大差異就足以區分出一個人是真正的伯樂,還是單純的經理人。我們需要更多慧眼獨具的伯樂,以避免世界上充斥「贏家全拿」的現象。

伯樂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身的使命感。他們抱持著「豐盛」的心態,而不是「稀缺」的心態,也不把人生視為只有冠亞軍的錦標賽。簡單來說,他們認為才華不必事先經過分配。

「菁英體制」根本是既薄弱又懶惰的藉口,造成每個人難以發揮自身才華。

我們正在打造愈來愈精密但僵化重複的制度,永遠跳脫不出排名、入學考、選拔日、學力測驗。這類枯燥乏味的制度其實並非真的管用。是啊,我們現在有男子網球選手能以破二二五公里的時速發球,而女子選手也能以破一九三公里的時速發球,但那又怎樣呢?網球俱樂部球員和職業選手的地位天差地遠,導致業餘與職業運動之間已沒有任何灰色地帶。

人才培育的目的蕩然無存,罪魁禍首就是「適者生存」與競爭這類錯誤的心智模型。社會大眾甚至認為,自己在這場人才競爭遊戲中,只能「管理」僵化的制度,唯一的責任是確保該制度的標準嚴格又符合公平。

這導致了人才多元性降低─人才想要適應僵化的制度,最輕鬆的辦法就是按照經理人心目中的方式做事。這也造成人才的使命感大幅弱化。若他們非得像其他人一樣,完成相同的標準化流程,那培養個人才華又有何意義呢?這對所有人來說,都是雙輸的局面。

以作育英才為己任的伯樂被迫面對標準化的制度,代表他們開始失去個人的影響力和使命感。同樣的,「人才」本身在這個「贏家全拿」的零和遊戲中,也被困在同樣艱苦的競技場上,逐漸失去個人的獨特感、熱情與使命感。

這項令人憂心的趨勢帶來了嚴重的後果。長年以來,事業榮耀與獎牌數量一直是促使國家體育協會前進的動力。他指出,過去兩屆奧運閉幕後,報紙頭條新聞都洋洋得意,宣稱英國是「世界上最強的運動大國」(相對於國土面積來說)。但他告訴我,體育界對於運動目的究竟為何,愈來愈感到無所適從。他認為,必須重新關注「全民運動」。進一步來說,是要利用運動來解鎖更大的潛能、發展和才華,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健康。

梅爾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:他之前創辦了「無家者世界盃」,讓世界各地的無家者參與足球運動─這都是為了讓街友的才華獲到正面關注,希望有助終結無家可歸的窘境。

正如人才培育的使命感已然喪失,伯樂的自主權也正一點一滴在瓦解。

身為伯樂,該怎麼做?

若你的日常工作已與人才有關,像是教師或教練、職場導師或創投資本家,就要設法當個成就人才的一流伯樂。

切勿被外在誘因與對出錢老大的「責任」所惑,你只需對自己培育的人才懷有使命感與責任。

抱持豐盛心態,即使人才繞了遠路,依然要堅定不移,點燃人才的內在驅動力─對於活動本身的潛在熱愛。到頭來,這會轉化為人生其他工作(無論是否相關)的成就 。盡可能避免給予太多答案,專注於提出正確的問題。 最後,身為伯樂,專注於個人使命感、自主權和專精度,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潛力。

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,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、顧問諮詢以及人才制度發展課程,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:https://kscthinktank.com.tw/custom-training/

【相關課程】

3/19(六)、3/20(日)TTQS金牌特訓實戰班

吉兒老師談訓練_TTQS金牌特訓實戰班
Facebook
LinkedIn
Scroll to Top
取得最新資訊

訂閱每週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