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察觀點

史丹佛大學創新思維的震撼課程:帶領年輕人擁抱20歲時的「不確定」,放膽點燃創意的火種!

史丹佛大學創新思維的震撼課程:帶領年輕人擁抱20歲時的「不確定」,放膽點燃創意的火種!

本文摘自遠流出版《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【暢銷經典全新擴增修訂版】:史丹佛大學的創新X創意X創業震撼課程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、摘編

與其想要嘗試,不如放手去做 

想要大放異彩,就表示你要下定決心,超越原本的期望。這樣做可以得到巨大的好處。從反面來看,如果你沒有像預期中花費那麼多力氣,那麼把所有錯失的機會全部加起來,就會得到一筆龐大的赤字。

作者與史蒂夫.蓋瑞提(Steve Garrity)討論這項觀察,他以前是我們的學生,後來是成功的創業家。他再同意不過了。事實上,他分享自己如何與工作團隊溝通這樣的概念。蓋瑞提告訴他的同事,每一天他們每個人都做了很多小小的選擇。如果做了聰明的選擇,就像是把錢存進一個投資帳戶;把這些小小改變所產生的效果全部結合起來,隨著時間的累積就會產生極大的成果。

想想看以下的差異:有一個人只把自己分配到的工作做好,另一個人則是每天讓工作只進步百分之一就好。如果把你的工作價值設定為一.○,你做的也只是這樣而已,那麼:

1.0×1.0 ×1.0…(365次)= 1.0

你沒有任何改變。

如果你每天只進步百分之一,那麼:

1.01×1.01 ×1.01…(365次)= 37.78

哇!

剛開始,百分之一的改進其實感覺不出來。七天後,結果也只有一點零七。這樣的改進模式要到七十天後才變得顯著(大約兩個多月),進步了兩倍。而到了七百天後(將近兩年),則比剛開始的時候進步了一千多倍。

另一方面,如果你每天退步百分之一,到了年底時,結果變成很小的零點零二。因此在一年之內,一個人進步百分之一和退步百分之一的差異,高達將近兩千倍!

我們人生的各個方面都是如此。凱文.魏爾(Kevin Weil)是Instagram的前任產品主管,他提供了很類似的經驗。他是超級馬拉松的跑者,表示他經常一次就跑八十公里。我問他,他的跑步經驗對他的工作有什麼影響,他仔細想了想表示,跑完一個星期的訓練課程之後,即使每天都進步一點點,還是很難看出他的速度有任何顯著的改善。

然而經過一年後,他的表現顯然有大幅的進步。他把這個狀況應用於工作,知道每一天只要敦促自己有一點點的進展,長期來說就得到很顯著的結果。基本上,你的人生有什麼收穫,就看你付出了什麼,最後的結果便是每日成果的累積。

史丹佛大學創新思維的震撼課程:帶領年輕人擁抱20歲時的「不確定」,放膽點燃創意的火種!

別為自己找藉口

博納德.羅斯(Bernard Roth)是史丹佛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,他在「設計學院」用一個發人深省的練習來突顯他的觀點。他挑選一名學生站在教室前面,然後說:「試試看把這個空水瓶從我手上拿走。」羅斯握緊瓶子,學生試了一下,必然失敗了。接著羅斯稍微改變說法:「把水瓶從我手上拿走。」於是學生更努力嘗試,通常還是沒有結果。羅斯進一步刺激學生,堅持學生一定要把瓶子從他手上拿走。

通常到了第三次嘗試,學生就成功了。這帶來什麼教訓呢?「嘗試」做某件事和「實際」做某件事之間有很大的差別。我們常說自己嘗試去做某件事:嘗試減肥、嘗試多做運動、嘗試找工作。但事實上,我們有些人做了,有些人根本沒做。

「嘗試去做」其實是逃避之詞。你必須集中意志,以至少百分之百的付出讓那件事發生。如果沒有達到目標,唯一能怪罪的人就是你自己。如同著名電影《星際大戰五部曲:帝國大反擊》(Star Wars: The Empire Strikes Back)片中尤達大師所說:「去做。不然就是沒做。沒有什麼試試看。」

史丹佛大學創新思維的震撼課程:帶領年輕人擁抱20歲時的「不確定」,放膽點燃創意的火種!

羅斯也告訴學生,藉口都與事實不相干,或者用專有名詞來說,藉口是屁話。我們用藉口來掩蓋沒有付出努力、履行諾言的事實。這個教訓適用於人生的所有層面。你沒有藉口來解釋遲到、不交作業、考試沒考好、沒有花時間陪伴家人、沒有打電話給你的女朋友等等。你可以編出其他人能接受的藉口,例如工作太忙或生病之類,然而如果真心想要履行諾言,你一定會設法辦到。

這些話聽起來非常刺耳,因為我們全都很習慣編造和聆聽各種藉口。羅斯也知道,編造藉口,或者為了無法履行承諾而提出一些理由,人們往往會接受,因為聽起來「有道理」。但即使你覺得對別人編出一些藉口是不得已的,卻不該對你自己找藉口。

你需要面對一個事實:如果真的想要完成某件事,只看你自己想不想完成。把它列為最高優先事項,不然就乾脆刪除。

為了充分說明這個觀點,羅斯請學生寫下他們的最大目標,然後列出令他們無法達成目標的每一個障礙。學生通常花幾分鐘列出所有障礙。然後羅斯向學生提出質疑,讓他們看清楚,唯一應該列出的項目是自己的名字。

我們沒有達成目標時總是找藉口,怪罪別人或外在因素造成阻礙,害我們無法達成目標。再重申一次,達成目標從頭到尾都是你的責任。

上述的練習,以及它們所傳達的教訓,全都強化一個觀念:我們每個人最終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。若沒有盡最大的努力,就沒有任何藉口可以拿來解釋。

史丹佛大學創新思維的震撼課程:帶領年輕人擁抱20歲時的「不確定」,放膽點燃創意的火種!

創新思維,要競爭,還是合作? 

讓自己大放異彩,也會改變你與其他人的相處方式。大家往往認為,成功的人有強烈的競爭心態,而且犧牲別人來達成自己的目標。但實情不見得如此。競爭心態和發奮努力之間是很不一樣的。喜歡競爭表示這是個零和遊戲,你的成功是以別人為代價;發奮努力則是付出自己的熱情,奮力實現目標。

我設計了一個練習來突顯以下觀點:若要成功創業,通常是發奮努力比競爭心態更有效。做這個練習時,我把所有人分成六個小組,然後打開五盒完整的拼圖,每盒拼圖都有一百片。參與者可以盯著拼圖看一分鐘左右,然後我把五盒拼圖全部倒進枕頭套裡,混合在一起;不過我拿走其中幾片偷偷藏起來,晚一點再拿來拍賣。

接著把拼圖片隨意分給六個小組,並發給每一組二十個籌碼當做貨幣使用。這些小組要負責在一小時內完成拼圖,時間一到就會計算分數。每一組要計算完成的最大塊完整拼圖裡包含多少小片,每一小片可得一分,然後計算其他較小塊的拼圖裡包含多少小片,每一片得到○.五分。能在一小時內拼出完整拼圖的小組,則得到二十五分的額外獎勵。

由於我們有六個小組,卻只有五份拼圖,因此參與者必須下定決心,如果想要蒐集到需要的拼圖片,他們究竟是要採取競爭方式、合作方式,還是雙管齊下。這種情況的意思是要模擬現實世界:參與者知道,要完成任務的所有拼圖片都在這裡,但沒有一組掌握所有的拼圖片,各組必須設法獲得自己所需的資源才能成功。

除此之外,由於每一組都沒有足夠的拼圖片,有些小組必須想出替代方案來創造價值。在現實世界裡,一種生態系包含許多不同的角色。而且世界並不是靜止不動。遊戲開始後,每隔十分鐘左右,我會突然出招,例如我出售完整拼圖的照片,或請每一組派出一位組員帶著幾片拼圖到其他小組,或者把事先偷藏的拼圖片拿出來拍賣。面對不斷變動的環境,他們同時需要創意和彈性。

史丹佛大學創新思維的震撼課程:帶領年輕人擁抱20歲時的「不確定」,放膽點燃創意的火種!

為了成功達到目標,所有小組必須通力合作。他們一開始彼此交換拼圖片,想辦法在不必放棄太多資源的情況下,為自己創造最大的利益。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,這需要以行動達成平衡的策略,並弄清楚組員之間如何分工,以及如何在競爭和合作之間有所取捨。

既然大家知道拼圖的數目少於小組的數目,所以至少有一組必須決定不要完成拼圖,而是扮演不同的角色。有時候某一組選擇打散加入其他小組;有時候兩、三個小組自動合併一起。其他時候某一組可能扮演仲介的角色,向其他小組買進和賣出拼圖片。

而有時候所有小組合併成一個大團隊,大家一起拼組所有的拼圖。我很喜歡和比較大的團體做這個練習,因為我可以把他們分成兩、三種生態系,每個生態系都有六個小組和五幅拼圖。這樣一來,他們會平行發展出不同的策略,結束後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比較。

最糟糕的結果是,所有的小組都決定彼此競爭。他們緊抓住拼圖片不放,拒絕和其他小組交換。這些團隊把全副心思放在獲勝,結果全都成了輸家。有些小組承認,他們知道大家合作會讓結果比較好,但仍決定彼此競爭。

競爭如此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,變成了本能反應。此外,那些努力想讓其他隊伍輸掉的小組,最後自己變成輸家。比方說,我第一次玩這個模擬遊戲時,有個小組決定緊抓住其他小組需要的幾塊拼圖片不放。等到一個小時快結束時,他們才打算賣給其他小組,但事與願違。結果時間一到,那些小組花了太多時間彼此競爭,距離完成拼圖還有一大段距離。這表示最後的那些拼圖片沒有提供任何額外的價值。

這個練習是很好的提醒:環境中資源有限時,比起純粹的競爭,發奮努力讓自己和其他人都成功,通常是比較有成效的策略。這樣做的人,能讓其他人提供的才能和工具發揮得更有成效,於是能喜迎雙贏的局面。這種狀況在運動界和商業界也都能看到,一般認為這兩個領域是純粹競爭的環境。例如在環法自行車賽的二十一天競賽中,彼此競爭的車手在賽程中合作,以便讓每個人都成功。

他們很清楚,為了以後能拿到職業贊助繼續比賽,車手需要在比賽中贏得至少單站冠軍。因此,他們在賽程中讓不同車手輪流獲勝,使大家都能得到繼續比賽所需的保證。同樣的,許多相互競爭的公司也大力擁抱「合作」的觀念,找出有創意的合作方式,發揮每個企業的長處,創造出多贏的局面。

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,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、顧問諮詢以及領導管理,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:https://kscthinktank.com.tw/custom-training/

【先行智庫系列講座】

【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】

Facebook
LinkedIn
Scroll to Top
取得最新資訊

訂閱每週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