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AI Agent 的發展讓企業智能化邁入全新階段。從早期僅能文字對話的 ChatGPT,到如今具備「任務執行能力」的 AI Agent,這項技術不再只是聊天工具,而是可以連結多種工具、自主完成任務的智慧助理。
從回應文字到自主執行任務的演進
AI Agent 最大的突破,在於能夠整合瀏覽器、終端機、資料庫等外部工具,模擬人類操作電腦的行為。例如,它可以自動查詢資料、生成報表、回應信件,甚至安排行程、更新系統紀錄,實現真正的任務自動化。
提升效率與品質的關鍵推手
這樣的能力對企業特別關鍵。許多知識型職位,如行銷、專案管理、行政支援等,都面臨高度重複性與流程化的工作。AI Agent 可協助減少人力重工、避免錯誤,讓員工專注在更具創意與價值的任務上,同時提升產出品質。
從寫作輔助進化為行動型智慧助理
與傳統的 AI 寫作工具不同,AI Agent 更像是企業內部的虛擬助理,能夠根據任務指令「主動執行」,成為流程優化與決策輔助的利器。未來,它也將成為企業數位轉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。
企業開始導入 AI 工具並設計Agent前,最大的障礙是什麼?
雖然 AI Agent 為企業帶來諸多可能,但在實際導入前,許多企業仍面臨認知與操作上的多重障礙,往往在起步階段就卡關,無法真正落地。
分不清 ChatGPT(或其它Google、Copilot) 與 AI Agent 的差別
多數企業雖對 AI 工具有高度興趣,卻誤以為 AI Agent 僅是 ChatGPT 的延伸。事實上,AI Agent 是進一步具備「任務執行能力」的系統,能夠跨平台操作、模擬流程、整合工具,遠比單純聊天回應更為複雜與實用。
不知從哪裡開始導入,缺乏明確方法
即使了解其潛力,許多企業仍無從下手。缺乏明確的導入流程與操作方法,導致 AI Agent 難以與現有工作流程接軌,資源投入後也看不到成效。
提示詞訓練不足,成效打折
AI 的表現高度仰賴提示詞的設計。然而,多數員工未受過框架式提示詞訓練,導致使用 AI Agent 時常出現誤解、執行不準、效率低落的狀況,進一步打擊信心。
從概念到實作,中間缺少橋接方案
企業知道 AI 重要,卻無法從「知道要做」跨到「知道怎麼做」。缺乏導入模板、部門示範案例或共用知識資源,讓推動 AI Agent 專案成為一場孤軍奮戰。
導入Agent提示詞框架時最常遇到的3大問題與解法
AI Agent 的成效往往取決於提示詞(Prompt)的品質。然而在實務導入中,企業普遍會遭遇三大挑戰,若無法妥善解決,不僅效率低落,甚至會讓員工對 AI 工具產生排斥感。
問題一:員工不知道如何下「正確指令」
多數使用者面對 AI,容易只用一句話描述需求,缺乏上下文與明確指示,導致 AI 回應偏離期待。
解法:可透過建立提示詞教學範本與實際練習流程,引導員工熟悉如何設定情境、角色與任務範圍。
問題二:指令太簡短,AI 執行誤差高
若輸入內容過於簡略,AI 難以正確判斷意圖,尤其在進行多步驟任務時,錯誤率更高。
解法:導入提示詞評估標準,例如清楚的任務說明、格式要求、邏輯順序,並搭配實際案例來進行教學與修正。
問題三:框架使用混亂,企業內訓風格不一致
沒有統一提示詞架構,導致不同部門、不同員工各用各的方法,難以交流與複製成功經驗。
解法:制定部門級的提示詞 SOP(標準作業流程),並建置內部提示詞資料庫,讓員工能快速查找與複用。
透過這三項解法,企業才能真正將 AI Agent 融入工作流程,並發揮最大效益。
快速認識4大 AI Agent 提示詞框架,讓溝通準確又高效
要讓 AI Agent 真正理解並精準執行任務,提示詞的設計方式至關重要。以下介紹四種常見的提示詞框架,幫助使用者有效拆解任務、控制語調與角色設定,提升整體執行效率。
1. Chain-of-Thought(思維鏈):穩定推理步驟的利器
這個框架強調引導 AI 逐步思考,讓推理過程顯性化,適合用於邏輯分析、多步驟任務或策略規劃。
適用情境:資料洞察、調查任務、問題拆解
範例:「請一步一步地規劃一份產品上市行銷策略」
2. CO-STAR 六元素:精準掌控語氣與任務格式
透過 Context(情境)、Objective(目標)、Style(風格)、Tone(語氣)、Audience(對象)、Response(回應形式)六大元素,能幫助用戶釐清任務需求與表達方式。
適用情境:行銷文案、專業簡報、對外溝通
範例:「請幫我撰寫給潛在投資人的下一季簡報摘要…」
3. CRISPE 六要素:角色模擬與行為控制的關鍵
此框架特別適合建立角色扮演場景,讓 AI 更貼近指定職能、行為與語氣。
要素包括:Capability、Role、Instruction、Stimulus、Persona、Evaluation
範例:「你是一位資深法務分析師,請根據以下文件提出潛在風險」
4. TASK 四步驟:適合流程自動化與技術任務
強調任務分解與操作結構,能快速整合至自動化流程中,清楚定義任務內容與關鍵字。
結構:Task、Action、Steps、Keywords
範例:「撰寫三篇社群貼文,涵蓋產品特點並附上適合 Hashtag」
這四大框架能依照不同任務場景自由搭配,大幅提高 AI Agent 的準確性與可控性。
不同部門導入提示詞框架與實務場景簡易分享
部門別 | 任務應用場景 | 使用提示詞框架 | 說明與應用方式 |
---|---|---|---|
人資與培訓部門 | 新人訓練教材製作 | CO-STAR | 產出具風格一致的教材與內部文件 |
面談模擬與講師訓練 | CRISPE | 建立 AI 面試官、講師角色進行情境演練 | |
資訊與數據部門 | 資料整併與報表任務拆解 | TASK | 明確拆解任務步驟與關鍵詞,利於自動化 |
資料洞察分析 | Chain-of-Thought | 引導 AI 步步推理,分析趨勢與數據關聯性 | |
業務與行銷部門 | 行銷文案與內容撰寫 | CO-STAR | 控制品牌語氣、風格與對象,確保一致性 |
顧問角色模擬與客戶情境對話 | CRISPE | 設定產業顧問角色,模擬客戶應對情境 |
導入提示詞框架時最常遇到的三大問題與解法
- 問題一:員工不知道如何下「正確指令」
- 解法:引入提示詞教學範本與練習流程
- 問題二:指令太簡短,AI 執行誤差高
- 解法:導入提示詞評估標準與案例引導
- 問題三:框架使用混亂,無法統一企業內訓風格
- 解法:制定部門提示詞 SOP 與內部提示詞資料庫
AI Agent 框架應用全解:從任務執行到提示詞設計的全貌
AI Agent 技術正在重塑企業工作模式,從單點工具輔助,走向跨平台整合與自動任務執行,協助企業建立智慧化、可擴充的數位作業流程。
為何提示詞框架是 AI Agent 成功的核心?
再先進的 AI Agent,若沒有結構化提示詞的引導,仍可能出現誤解、執行錯誤或難以重現成果的問題。像是 CO-STAR、CRISPE、TASK 等提示詞框架,能有效協助企業將任務資訊具體化、標準化,引導 AI 精準執行、保持風格一致,並能跨部門複用。
實戰應用推薦:Intellicon AI Agent Hub
先行智庫推薦的 Intellicon AI Agent Hub,是一款企業級智慧代理平台,提供自建知識庫、模型串接、工具整合與任務指派等功能,讓企業能依任務需求建立不同角色的 AI Agent。平台支援 Function Call、支援 GPT-4o 與 Gemini 等主流模型,並可搭配提示詞框架打造專屬操作流程。
例如聚和國際於 2025 年即導入該平台,透過多部門協作與範本化提示詞,成功實現自訓、自管、自用的 AI 運作體系。(延伸閱讀報導:企業自主訓練 AI Agent 已成趨勢 生物緩衝劑化工龍頭聚和國際導入Intellicon AI Agent Hub)
當企業具備正確的提示詞策略與穩定的平台工具,AI Agent 不僅是輔助者,更能成為推動流程創新與組織智慧升級的關鍵動能。
進一步了解導入資訊:
先行智庫的方案不是單次培訓,而是陪你走完從理解到落地的每一步。從第一場流程盤點工作坊開始,我們就與你並肩定義轉型的方向、找出可行的節點,並透過系統化的訓練與實作,把AI真正變成你組織的內建能力。
即了解更多產業導入案例與企業適用方案,請前往:https://www.kscthinktank.com.tw/ai-solution/
與我們一同打造真正落地、可持續成長的智慧化營運模式,讓 AI 成為您的競爭優勢。
如有任何問題或需求,請填寫以下表單,我們將竭誠為您解答!
您也可以透過以下按鈕了解更多資源: